《音响空间二十要》
想要执行《音响空间二十要》有三大前提: 第一:您有想要“开大音量旋钮”大声听音乐的欲望。 第二:您追求的是高、中、低频段尽量趋近平衡的声音表现。 第三:您想听到近似音乐厅的活生生现场感与庞大的音乐规模感。
《音响空间二十要》所提出的解决之道是“通识”,而非针对某种空间某种条件所写,读者们要做的是消化这些通识,再依照自家的空间条件灵活运用,如此就可以随意用在客厅或专属聆听空间了。 此外,不论怎么用心去做,音响空间的处理也不可能达到100分,每间音响空间都会有各种现存无法克服的天限,只要我们能听到近似音乐厅现场演奏的活生生现场感,就该满足了。
第一要:活生生的现场感。 请将现场声音牢牢记住,作为标准,借着布置聆听空间、做好器材搭配,学习调声处理细节等手段来追求现场演奏的音响效果,将“罐头音乐”转化成音乐厅的新鲜音乐。而布置聆听空间、做好器材搭配、学习调声处理细节这三件事中,又以布置聆听空间对音响效果的影响最大。 简单的说,我们希望追求到有甜味、有光泽、有宽松感又活生生的声音,高频不刺耳不尖瘦、中频饱满形体大、低频能量足又有软Q弹性,还能够将音量开大声听,这样就差不多了。
第二要:频率波长要知道。 波长就是声波一个来回振动的长度,它是由声波每秒在空气中行进的速度除以频率而得,声波在空气中行进的速度会受到空气中湿度与温度的影响,通常我们会省略湿度的影响不计,只算温度的影响,因此声波的速度=331.5/0.6X摄氏温度,在摄氏20度时声波的速度大约是344公尺。既然已经知道声波的速度,就可以求得波长,20Hz的波长为340公尺+20Hz=17公尺,半波长就是8.5公尺。知道了波长就可以知道房间的主要共振会发生在哪里。
第三要:低频峰值要了解。 一般音响迷习惯于将耳中所听到突起有压力的声音称为“驻波”,事实上突起过强峰值声音是由三样东西所混合的:一种是真正的驻波(Standing Wave);一种是声波之间相互的干扰而产生增强或抵销的结果.空间中的声波干扰也称为Comb Filtering梳形滤波现象;最后是空间本身因为长宽高所引起的自然共振,称为空间共振模试。 驻波会让声波扩散不均匀,导致声音染上个性色彩。驻波的严格定义有二个条件,第一是要有二个平行的墙面,第二是要有行进方向相反的声波,既然如此我们就找到最好破解驻波的方式--非平行墙面。 空间中的六面墙是相互平行的,而声波的特性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只要墙面平行,就会产生“行进方向相反”的声波相遇,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摆放许多家具来破坏相同频率的声波产生“行进方向相反”的模式;也可以利用斜面、圆弧或二次余数扩散器来改变声波行进的方向。 依照经验,将声波扩散是最有效的处理驻波方法,这样容易在室内得到均匀的声波能量,并减少梳形滤波现象的声波的干扰。
第四要:空间比例该注意。
聆听空间的长宽高最佳比例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选择的,唯一要注意的是长宽高的尺寸不能互为“整倍数”(2,3、4、5、6、7、8……都是整倍数)。 在自然界中任何发声体不会只发出基音,它一定伴随着丰富的泛音(其实就是共振),空间本身也会有自然共振。当长宽高尺寸相互出现整倍数时,就等于是让长、宽、高发出更多相同的共振频率,而相同的共振频率会因为相互重叠而增强声音的能量,整个频率响应曲线就被严重扭曲了。 所谓的“黄金比例”有非常多组组合,一般我们会以天花板高度为1,接着是宽度与长度 1:1.14:1.39 或1:1.14:1.9 或 1:1.28:1.54 或 l:1.6:2.33等都可以。
第五要:残响长短靠经验。 残响又称RT60,一般所标示的残响时间大多以500Hz或1000Hz所测得的残响时间为主,事实上更高频率的残响时间要适当缩短,更低频率的残响时间要适当的增长,这样才会是我们觉得好听的残响时间分布。 我们家里的聆听空间由于容积不大,一般而言RT60在0.5秒以内比较适当,也就是讲话声音丰润没有尾音,鼓掌可能听到一点点尾音,这大概就差不多了。假若残响时间太长,听起来高频会太吵,定位不清楚,中频听起来会有瓮声鼻音,低频听起来会浑浊;残响时间太短,听起来又会太闷,适当的残响时间能够让我们听到有甜味、有光泽、丰润、定位清楚、层次清晰的声音表现。
第六要:高频太亮要吸音。 我们发现大部分空间的高频吸收都不够,硬调空间居多,或木板光面装潢,这使得高频段反射过强,音乐听起来缺乏温润的舒服感,总是让人觉得高频压力太强,不耐久听。 很多人以为只要将音量开小,小声听音乐就不会吵了,殊不知无论是功放或音箱,都必须要有某个程度的功率输出才能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只有将空间中过多的高频、中频、低频适当吸收,才能将音量开大又得到结实饱满清晰的声音表现。 我们的耳朵对于2kHz-4kHz之间的频段最敏感,此处只要声音量感一多就容易感受到压力,实际上从2kHz―10kHz之间都会让我们觉得高频剌耳。物理上能量是不会消灭的,它只是转换成不同的形态而已。高频由于波长短可以用多孔或软质类材料(绒布、软质的材料、细小的洞洞板、矿纤板、羊毛、地毯、泡棉、玻璃纤维棉等)来让高频的声能转变为热能。而中频与低频则因为波长较长,除了将声能转成热能之外,还可以利用夹板类材料振动、空腔等让声能转变成机械能。 另外我们要记住吸音面积太小无济于事,但也不要集中某个大墙面完全吸音,最好是小面积分散均匀吸音。
第七要:中频鼻音用扩散。 我们会觉得有鼻音的频段大约是在人声范围(200Hz―1000Hz),要减少这个频段泡棉或玻璃纤维棉都可以用,但二次余数扩散器是更好用的工具,尤其是表面蒙上薄薄布料的那种木制扩散器最佳,因为不仅能够扩散中频,而且还-可以适度吸收过多的高频。 特别捉醒的是营造音响空间时要在吸音材料与墙面之间要留有适当的“密闭”空气间隙,这样吸音能力会更强,但因为我们想要吸收的不可能是单一频率,所以空腔吸音方式有其不可控制的风险,建议最好交给专业设计师来负责。
第八要:低频吸收有学问。 低频峰值是最难处理的,过多突起的峰值不但害低频乐器的质感,也让许多微弱的低频乐器被淹没,而低频的波长比中、高频长很多,要吸收它并不容易。
此外,我们往往要吸收的是某个特定频率的低频,但利用低音陷阱之后,不仅会“吸不准”该特定频率,连不该被吸收的低频也被吸收了,所以低频吸收难以精确控制,建议还是找有经验的工程师专家。 一般人则可以选择改变音箱摆位与聆听位置来避开它,并不建议用均衡器来降低低频峰值,反而可以用比较重的家俱如各类柜子或沙发等,放在低频能量最强的角落处自然减少低频。
第九要:吸收扩散要均匀。 要扩散高频或中频,采用二次余数扩散器是目前最理想的方法,扩散器的重量越重,对中频与低频的改变就越大(它会吸收中频与低频);面越光滑,对高频的反射能力也就越强。
当吸收与扩散、反射均匀分布之后,就可以得到最融合的声音,另外要注意的-是“材料的均匀”,只用某一种吸音材料会造成某频段吸收过度的问题。最好是有些地方用绒布、有些地方用泡棉、有些地方用玻璃纤维棉、有些地方用羊毛、有些地方用矿纤板、有些地方用细孔洞洞板、有些地方用软木等等。
第十要:沙发最好买布的。 沙发的表面是布料或皮料,里面则是泡棉,这是现成的低音陷阱不仅可以吸收低频与中频,柔软的表面还可以吸收高频,沙发的造型相当程度还可以让声波改变方向,降低驻波。
第十一要:柜子开放不要封。 唱片柜、书柜或其它各式柜子本身的重量加上里面的东西就变成自然的吸音体,吸收的频率会以低频与中频为主,建议不要有任何的玻璃或木板门造成高频反射或形成吸音空腔,如果是定做的柜子不妨做成凹凸状,可以改变频率的行进方向,降低-驻波的产生。要注意的是太多的书与唱片也会吸收过多的中频与低频,让声音变生硬干瘦没有丰润的美感。
第十二要:地上铺块厚地毯。 不论是实木地板或磁砖地板,当音箱所发出的声波辐射到地板会循着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声学原理,将声波反射到聆听者的耳朵,这些反射声波包括高、中、低频。在音箱与聆听座位之间铺上一块厚地毯能吸收从地板反射到耳朵的第一次反射音,以手工羊毛地毯最好,机械地毯次之,1公分以上厚度最佳。
第十三要:天花板吸收与扩散。 最简单的方式是先搭轻钢架,然后买来市面现成的天花板用泡沫二次余数扩散器,一块块放上去就大功告成了。或者将天花板做造型,多层次内凹的藻井可以改变声波行进方向,但要注意以薄夹板钉成时里面会变成中频与低频的吸音空腔,而且很难估计它所吸收的频率以及吸收的量感。 国内音响店喜欢把天花板做成木格架子,实际它只能某种程度打破平行墙面让声波反射而已,并非“扩散”声波。
第十四要:音箱后墙硬带软。 “硬”指的是音箱后墙的结构体要硬,最好是砖墙水泥,软墙或空腔会吸收大量的低频与中频,造成功放功率的虚耗,所以尽量避开让玻璃门成为音箱后墙,否则声音的饱满扎实程度会打折扣。后墙的表面则不妨按照吸收的要领来“软化”以减少高频量感。
第十五要:一次反射勤吸收。 从音箱所发出的声波第一次“撞击”室内各墙面时,我们称为第一次反射音,第一次反射音之后,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反射音,其中能量最强的就是第一次反射音。在六个墙面中,天花板与地板之间、二侧墙之间、音箱后墙与聆听后墙之间都会有第一次反射音的存在,干扰最厉害的是从左右二侧墙,它会使得声音的定位模糊造成压力,在左右二侧墙安置吸音装置降低过多反射音是有必要的。
第十六要:座位后墙吸兼扩。 如果座位紧靠后墙,吸收要多于扩散;如果座位离后墙还有相当距离,吸收与扩散可以平均安置。
第十七要:各处角落做斜面。 四个墙角是积蓄低频能量最强之处,如果能够将角落的低频能量适当打散降低,会有助于整个声波的均匀分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天花板到地板做个斜面,让直角角落转变成斜面,弧面比斜面更好,但是一样要将空腔以玻璃纤维塞满。
第十八要:复杂细致白费工。 有些人将空间的表面处理做得很繁复很细致,如果这是为了美观倒无可厚非;如果是为了空间处理,那可能就是白费工了。因为不论是二次余数扩散器让声波朝多方向辐射,或者利用斜面来改变低频的行进方向降低低频峰值的产生,都要有比较大的面积,太细致的造型或线条并没有帮助。
第十九要:木做空腔爱又恨。 用木料来做音响空间的声音处理必须小心,木材因为重量不同,空腔大小有异会吸收不同的中频、低频,作工又不牢固的话很容易吸收过量,造成中频人声瘦小的缺点。但木做空腔也有好处,假若一个聆听空间里面都是硬墙,低频一定会因为强烈反射而硬梆梆、轰轰然,此时不仅低频Q度与弹性全无,而且无法开大音量,只有让低频适当的吸收才能发出既Q又软又有劲道有弹性的低频。
第二十要:音箱大小看空间。
小空间不适合用大型落地音箱,一来低频能量不容易处理,而且小空间所能“完整”再生的低频波长也有限制,倒不如买较小的音箱可以听到更平衡的高、中、低频与很好的音场表现。
大空间使用小音箱由于墙面距离远,对音箱的反射音干扰降低,反而能表现出更平直的频率响应,此时由于听到更自然的低频衰减,反而会让聆听者觉得低频段的延伸更好。
《音响的空间处理》(一)
我们都知道玩 HI-FI 音响有三个基本步骤,一是器材搭配,二是周边完善,三是空间处理。
前二项我们在网上的讨论已经非常多了,唯独第三项我们谈的非常少,为什么?是因为我们太缺乏在空间处理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所以无法谈。
为什么我们说空间处理那么重要?那是因为当单元完成电、声转换后,声波到达我们的耳朵时已经受到所处环境或多或少的影响。而这时我们往往对声音的评价会涉及到单元及前面的所有器材,包括钉、板、线材、电源等等。因而进行有效的、必须的,因环境而宜的空间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的听感有没有问题,我们酷爱音乐,玩 HI-FI 多年,随着年资增长,欣赏音乐的素养,应该逐步提高,理性的知道好声的状态。但事实上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我喜欢的声音,就是好的声音”这句话还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几年致力于空间处理,积累了一些经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总之是必须的。器材不论贵贱,发烧不管大小,处理空间不分先后,重在参与是一定会获良好的,甚至有意想不到的喜悦。
空间处理,无外乎扩散、吸收、反射三个手段。虽然这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但我们可以逐一的剖解每一个手段的作用和奥秘。再把这些要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平衡的、台型正确的声场。听到优美、自然的,我们非常热爱的音乐。
先谈谈天花板的处理,我们用天花板的三分之一面积粘贴156式扩散板,贴在皇帝位与音箱之间的顶上。
为什么要这样做?那是为重现来自音乐厅穹顶的空间残响与尾韵。我们知道在现场聆听音乐会时,应该留意到丰富的空间残响与尾韵是来之音乐厅的穹顶部位,而我们一般的居家层高不会超过3米,再加上某些频段的不平衡,这些残响和尾韵及堂音则会消灭殆尽。声音就会干涩,高频延伸就会不足。
通过顶部扩散处理,来保留这些唱片中存在的细微元素。否则,大面积的天花板会有大量的直接声反射下来。造成听感上有来自上部的压迫。通过扩散,有一种豁然开朗,空间非常高大,宽松,丰润的质感。例如:蔡琴民歌第一首“是谁”的准字,字音一落,有约二秒的尾韵是来自顶部的,而不是前面。现场感则十分强烈。由于156式扩散板主要负责处理的是中、高频段。所以不能过多的粘贴,否则会增加太多的中、高频亮感而无法处理。可以在天花板的四个角各贴一块,以防墙角驻波。
《音响的空间处理》(二)
上篇讲了关于天花板扩散处理的目的,方法和要求。现在来讲下一步该怎么做。声场的高度问题解决了,在听感上除了有较强的空间感、质感和丰富的细节外。还有一种中高频非常平衡的量感偏多的现象。
这时候,我们可以来取两侧墙吸收的方法。去调整声场的宽度平衡,同时吸收部分中、高频而留下的则是高频延伸。
我们把声场的宽度量化成七等分,左起音箱外则为极左,音箱处为左,音箱与中心点之间为中左,中心口型位置为中,以此往右推。要求是从左至右声音非常平均,不能有某一处特别突出或反之。当乐队全奏时能清楚的听到所有的乐器的声音。材料可以用泡棉、挂毯,或用厚窗帘做成木框。面积约1至2平方,分二至三块,挂于两侧墙的上下中心处。
方法:前后移动泡棉(不能上下移动),裁剪面积大小,配合音箱之间的距离和内拗角度的调整。吸收过多,声像会过于集中,所有乐器会粘在一起,吸收过少,结果还是一样。特别要注意的是,一是配合;二是仅仅调整左右平衡,而不是其他。所以这样调整不可能一次完成。会是几次,几十次。
用EMI的贝多芬三重协奏曲,去听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间,或飞利浦莫扎特的弦乐五重奏,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之间有无距离,是否清晰
《音响的空间处理》(三)
前面两次讲了调整声场的高度和宽度的基本方法及要点,今天讲讲如何调整声场的深度和层次. 深度和层次就像照片中的景深一样,要分辨得出一层层的景物,同时看得出景物之间的距离。
音场声像的层次,我们要求前端不要超过音箱的前障板,后端可到音箱后墙或更远。基本的层次感我们分3层,前面第一层为交响乐团中的弦乐,小提琴和大提琴。中间第二层为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第三层为铜管乐器,打击,或其他色彩乐器。
通常我们说的口型位置应该在中间层处。特别要注意的是,前后层次还要有一个高低落差。前低后高,呈向后向上的阶梯状。上下距离大约从视平线的第一层至第三层约二三十公分。
方法:用两块二次余数扩散板挂于音箱两侧的后墙,同泡棉的挂法一样挂于天花板与地面的中心处(不可上下移动)。前后位置则在音箱与后墙之间可前后移动,用于调整第二层次的深度和第一第三层次的距离。音箱后墙可用麻绒厚窗帘稍有褶皱即可,挂于离天花板和地面的中心,上下留空约六七十公分。中央口型位置挂一块156式扩散板。可上下移动,不可左右调整。目的是吸收音箱后墙多余的中高频反射,同时扩散口型位置,使得中央声像更为浮凸,立体。
上述三个步骤必须协同调整,也是多次。这样调整出来的声场,坐在皇帝位,可清楚得看到前排弦乐,中排木管,后排铜管与打击的高低落差和前后距离。而且前后声压均衡,无论大小作品都有极强的现场感。
《音响的空间处理》(四)
前面我们分三个部分讲述了空间处理的基本方法和要求,目的是构建一个有合乎逻辑的高、宽、深比例正确的台型框架及立体感极强、清晰可辨、栩栩如生的舞台音像。以此为基础在再作一些局部及细微的调整,将不会影响整体框架结构而趋向更完美。
接下来谈谈如何调整低频。我们知道,良好的低频再生,有三个基本条件,单元口颈,驱动力和控制力及空间反射,今天只谈反射。不知大家有否这样的经历,在露天,空旷的室外,聆听一套立体声器材。其结果是可想而知,低频量感损失惨重。原因是缺少有效的空间反射。
再则,一谈起低频,我们会不约而同的想到驻波,直至谈低色变,甚至未开声,先做好低频陷阱。我们能不能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考虑,既然低频那么容易产生驻波,是不是也很容易被我们的空间所吃掉呢?答案是肯定的,这是逻辑思考。
低频究竟应该怎么样呢?低频应该让我们在皇帝位较清晰的看到所产生低频的乐器件,即体形。例如:钢琴三重奏中的大提琴与钢琴,以及三件乐器的大小比例。还有罗西尼的阿卡多版本中第二碟第八首的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二重奏,以及他们之间的大小比例。
除了在听感受上有一种丰满、厚重感外,还应该感觉到随着旋律的变化,也就是频率的变化所带来的一种振动,频率越低,这种感受越强烈。这就是--质感。
为重播这样的低频,就必须有效的利用空间反射。在续三中讲到二次余数扩散板以及音箱后墙挂厚窗帘的上下留白,就是这个道理。音箱后墙的下部与地面及二次余数扩散板的下部,是最有效的低频反射区,最好不要放置杂物或摆放器材,让低频有一个充分反射的空间。
方法:可用泡棉卷成直径为三四十公分与音箱等高的圆柱体。竖于音箱后的两个墙角,即巧妙的避开驻波的频率,又能有效的利用空间反射。调整的方法是进行对角线的移动,不能靠边,用以调整低频的量感与质感的比例,以及中左、中右位置的音像清晰度。
《音响的空间处理》(五)
按照前硬、中吸、后扩散的基本原理,皇帝位的两侧墙及后墙可视情况而定。假设后墙与皇帝位较近或贴在墙上,而这是在听感上音场也很近,可在后墙用挂毯吸收,面积约2平方。假设距离较远,听感上音场也很远,可在后墙上面(不是顶部)做一些扩散,两块156式即可。后墙中间可用挂毯,面积可稍小。皇帝位两侧墙可视房间的总长度而定,可用小挂毯或用(续二)中的泡棉吸收板一样。
音箱与皇帝位之间的地面要放置地毯,否则大面积的地面直接反射会将整体声场拉低。面积可根据整体的吸收效果来定,总之是必须的。皇帝位后墙两侧的墙角,可放置一些家俱或CD架之类的物品。
由于上述所有方法是建立在一个十几平方或几十平方的独立听音室内,完成度会很高,但应还有大多数听音室的面积、结构、比例、功能与此不同。有开放式的,有兼顾起居、会客看电视的,有左右不对称的,所以不能完全按照以上的方法去做。只有在不破坏家居功能的前提下有的放矢的灵活运用。
例如:某左右不对称空间,在皇帝位的一侧有一个很大的开放空间,那只能实墙一侧吸收,开放一侧扩散(在空位上竖两块扩散板,以求对称平衡)。又如:直统型空间,很长,一半听音会客,一半餐厅。只能在中间处用硬木扩散板做隔断。若不能做,只能减少音箱后墙的厚窗帘面积,增加天花扩散板的数量。以求前墙顶部的反射量,否则如此长的空间音压会不够。
至此,所有的有关空间处理的手段和方法以基本完成。总之我们可系统性协同调整,也可独立运用。只要我们认真的去做,坚持下去,我相信陪伴您的一定会是极强的成就感和人间美好的音乐。
目的是明确的,具体的;方法是简单的,有效的。更重要的则是 HI-FI 调声中唯一必须依赖的前提--听感。所谓听感,是听力与感受的结合。前者是人类的正常听力,是与身俱来的。后者则是对声音美学的审美情趣的认知,对音乐文化的艺术修养综合素质的体现,是需要学习提高的过程和悟性的。
EN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7/5 11:48:29编辑过]
|